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24日在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省科技厅厅长 宋德雄
省人大常委会:
受省政府委托,现就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江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4.52%,居全国第16位,较上年提高4.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9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2位。
(一)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始终坚持和强化党委统一领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持续健全落实党中央科技创新决策部署的制度,落实“四抓”要求,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凝聚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一是组建省委科技委。根据新一轮机构改革要求,组建省委科技委员会,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召开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及第一次专题会议,印发了省委科技委工作规则、省委科技委办工作细则、省委科技委2024年工作要点等文件,研究部署年度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统筹推进省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格局。二是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重新制定省科技厅“三定方案”,内设机构从13个调整为14个,优化调整处室职能分工,确保履职尽责。推动省国资委等部门组建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县级科技管理机构进一步增强,比如,赣州18个县(市、区),在《决定》出台后,县级科技局由原来的3个增加至6个(新增赣县、龙南、南康)。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数字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现代物流等平台,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全省科技创新管理效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三是强化科技管理能力建设。坚持“系统化设计、体系化建设、工程化推进、周期化管理”的“四化”工作法,调动全省科技系统干事创新的积极性。着力提升能力本领,加快建设一支“党性强、站位高、政策通、能成事、作风硬”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推动我省科技工作由重眼前向重长远转变,科研导向由重自由探索向重产业需求转变。一是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建立省级重大(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需求来源”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意见的刚性协同机制。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选题机制,面向产业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二是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重塑简化科技管理流程,规范和加强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推进科技计划项目“1+N”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进一步精简优化管理制度,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连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和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解决科研人员面临的表格多、报销繁及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相关举措被科技部作为典型经验进行宣传。三是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探索企业重大技术需求项目“揭榜挂帅”、重大平台“一事一议”、高端人才“绿色通道”、高新园区“更大自主权”等改革。引导有条件的高校院所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深化“三评”改革,破除“四唯”导向,加快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省级科研院所分类评估制度,推动省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三)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坚持聚焦重点、全域联动,扎实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园区、科创城、创新型市县跃升发展为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区域创新格局。一是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南昌市大力推进“一岛一城”(科学岛、未来科学城)建设,推动创建省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赣州市围绕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等特色优势领域,推动建设省域科技创新副中心。出台厅市会商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与设区市协同发力、共谋创新。二是加快推动国家自创区建设提速增质。大力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电子信息、航空产业、生物医药、锂电、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近年来,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鄱阳湖自创区内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绝大部分实现了“四连进”,南昌高新区排名实现“八连进”,上升至第22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鹰潭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百强。三是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推动南昌县、樟树市、贵溪市、永新县、信丰县获批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推进井冈山国家农高区升建,红壤、智能农机、绿色食品和数字农业等领域项目落地实施。支持景德镇陶溪川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积极策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调整布局,对外大力争取、对内系统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一是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两家科研机构先后落地,结束了我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历史。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或网络成员,目前已获批建设2家网络成员。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中药先进制造和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先后获批组建,实现了我省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国家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管理。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家。累计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3家。二是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构建了以省实验室为引领,基础研究类平台和技术创新类平台“双轮驱动”的省级创新平台体系。出台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加快建设首个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推进先进金属材料、核技术应用、食品领域省实验室筹建,着力培育江西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172家。累计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66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5家、省工程研究中心37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979家。三是有序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围绕电子信息、航空、陶瓷、铜、VR等重点领域,推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北航江西研究院等落地建设,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我省新型研发机构达53家,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树牢“科研即产业”理念,坚持围绕产业进行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产业集群”链式创新体系,实现项目来源于产业一线、平台搭建在产业一线、成果转化在产业一线、人才成长在产业一线。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发展,按照“多层次布局、多学科融通、多维度激励、多元化投入”的工作思路,推动基础研究加快转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构建了“1+3”的基础研究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由青年、优青、杰青、创新研究群体等基金项目组成的基础研究能力培养逐级跃迁体系,培育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设区市和企业联合基金组成的自然科学基金丛林,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近年获资助项目稳定在超千项,经费超3.5亿元,并逐年呈递增态势,推动我省基础研究更高水平发展。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省级科技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在新型显示设备、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功能食品、工业合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实施省级重大专项。发挥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开展产业链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2023年积极承担国家技术攻关任务,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个、国拨资金3亿元。近三年,共支持“揭榜挂帅”企业需求类项目68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1.15亿元。发布2023版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引,累计实施技术攻关专项27项。实施“赣种强芯”种业提升工程,开展水稻、生猪等15个良种联合攻关。三是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的转化”。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加快打造“1+M+N”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服务端为突破口,汇聚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资源,促进供需两端有效对接。落实江西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加快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在高安全高比能软包动力电池系统、S7系列高精密五轴数控机床、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595亿元,同比增长110%。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679.2亿元,同比增长134.6%。截至6月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49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85件,同比增长27.1%。
(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目标导向,让企业和产业部门更多参与技术攻关顶层设计,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创新融通、发展融合。一是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活动,引导规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统筹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补助,引导省出资监管企业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深化省属国有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将科技创新任务作为硬性指标之一纳入考核。二是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截至目前,遴选我省首批科技领军企业6家,科技领军入库企业17家;新增培育潜在、种子独角兽及瞪羚企业20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131家;入国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47家。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单项冠军企业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三是落实惠企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争议解决机制。2022-2023年,全省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户数分别为10757户、11106户,两年来合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金额853.49亿元(折合减税额213.37亿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合计减免税额132.29亿元。
(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以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为目标,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双一流”建设攻坚行动,深入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改革,确定南昌大学等9所高校为研究型建设高校。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专项行动,精简优化高峰优势、特色学科,今年新设本科专业中理工农医类占比71.4%。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9所省属高校试行高层次人才专家举荐制度。二是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实施省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项目、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赣鄱俊才支持计划--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项目,构建了梯次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2023年新增院士2人,国家级科技人才12人;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169名,较上年度增长200%。三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九条措施,增设省青年类科技奖,设立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超70%。优化实施“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新设“青苗人才”类别,2023年立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130人,占比76.9%,同比增长13.3%。四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制定出台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服务保障办法,分类匹配安居服务、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差异化的服务政策。升级“人才江西网”人才认定系统,开发“赣才码”系统,将医疗、旅游、出行、金融等人才服务政策归集到“码”上,推动实现“一码在手、服务尽享”。
(八)健全科技多元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22-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72.17亿元,年均增长7.89%,高于同期全省财政支出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2024年,省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总量达19.15亿元,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二是全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投入水平为重点,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8%,创“十四五”期间最高增速,研发投入突破600亿大关。三是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推动设立省科创基金,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完善信贷、债券、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行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大力提升“科贷通”运行质效,促进“科技研发贷”“科技成果转化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开发。运用科技创新及技术改造再贷款,撬动信贷资金促进科技创新。截至2024年4月末,“科贷通”贷款余额39.8亿元,支持企业1341家次。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50亿元,同比增长13.8%。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3150亿元,同比增长4.8%。
(九)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坚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全国创新版图,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科技合作新格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良好环境。一是扩大科技交流合作。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机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推动中国农机院江西农业装备研究院在赣落地。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实施区域科技联合攻关。举办大院大所进江西活动以及“庐山对话”“智荟赣鄱”“海智惠赣鄱”等招才引智活动,邀请50余名院士及数百位专家学者来赣对接洽谈、讲座交流、科研指导。推动南昌航空大学与西班牙合作成功研制出新型眼部结构检测系统,填补我国在该领域技术空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15家。二是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宣传,建立普惠共享科普体系,举办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推动科普工作向各阶层、各角落延伸覆盖。2023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2.78%,比2020年提高3.16%。三是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倡导“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产出真成果,投入要问产出、花钱要问绩效”的创新文化。完善季度监督检查和定期调度整改,建立省市联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项目验收和合同签订专项督查,加强项目退回资金跟踪管理,试行科技重大专项绩效评价。认真落实科研诚信审查审核制度,持续推进监督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研领域失信责任主体联合惩戒机制,有效扭转了“重立项、轻管理、宽验收”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创新工作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科技研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尽管我省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长,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科技投入仍较少。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中部地区也排名靠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创新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在高端创新平台方面,我省无国家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较少。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我省科技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较为缺乏。我省院士只有10名,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引进数量也不多,培育成效还不明显。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不够成熟,成果转化体系不够健全,现有技术转移、科技孵化、众创空间等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不足。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决定》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加快培育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打造江西科技创新新名片。
(一)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体系。用好用足现有创新平台,切实提升平台创新能级,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积极谋划,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和网络成员。在目前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创建材料、生物学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总数达到8-10家。创建若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南昌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省实验室筹建。提升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质效,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化管理。清理规范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重塑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
(二)进一步优化科技攻关体系。以重点领域战略需求为导向,支持跨央地、跨学科、跨部门协同攻关,加快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江西方案”。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启动实施省级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构建省市联动、多部门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在新型显示设备、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功能食品、工业合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技术制约瓶颈,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从“量”到“质”跃升。
(三)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引育体系。持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赣鄱俊才计划—赣鄱英才计划—国家级科技人才—院士”的引育体系。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激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通过多元化投入,继续完善由国家、省市、企业等共同组成的“科研基金丛林”,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到赣鄱大地创新创业。强化国家级科技人才遴选培育,优化实施省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项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招引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到我省规模以上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持续举办“庐山对话”等活动,积极引聘院士来赣交流合作、担任我省重大研发项目及重大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
(四)进一步优化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为引领,有序带动设区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1+M+N”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网络。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功能,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省内转化、孵化、产业化,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产业、生态等价值和效益。联合培育高级技术经纪人,打造一支懂技术、懂法律、善经营的高质量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大力度支持成果熟化项目研究,启动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平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科创基金为引导,协同设区市政府、国家级高新区、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组建成果转化等子基金,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五)进一步优化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目标任务,评估科技改革攻坚成效。对照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部署,梳理形成改革清单予以重点推进。探索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扩大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范围。全面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制定江西省科技计划尽职免责办法,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氛围。
原文链接:https://jxrd.jxnews.com.cn/system/2024/10/14/02066423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