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非遗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
6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检查“非遗进校园”相关情况。
施行十余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6月3日至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来到广东省进行检查。检查组前往广州、佛山、肇庆等地深入了解广东省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情况。从“声声不息”的粤剧粤曲、独具匠心的非遗文创,从粤剧艺术博物馆到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街区、在景区,南粤大地上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根脉深厚的岭南文化持续焕发的新活力。
广东省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做强粤剧等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加强醒狮、龙舟、粤绣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大力推进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心用情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形成了门类齐全、科学合理的四级名录体系以及职责明晰、保障有力的非遗保护职能运行机制,全力交出非遗保护传承的“广东答卷”。
形成大保护体制格局
6月4日上午,检查组来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艘满载文化艺术宝藏的“巨轮”于今年“五一”期间对外开放,是集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身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走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随处可以找到属于岭南人的乡愁印记。广东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悉数登场。英歌舞、粤剧、武术、醒狮、潮绣……各种非遗展品让人叹为观止。
“2019年至2024年,省财政共安排非遗专项资金1.93亿元,安排23亿元建设‘三馆合一’项目,全力打造广东省非遗。”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王曦介绍说,广东省不断加强非遗保护资金保障。自2016年开始,广东省提高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补助标准,对国家级传承人,在中央财政每年补助2万元的基础上,省财政每年再补助1万元,达到每人每年3万元;对省级传承人,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
与此同时,广东省还积极推进依法治理,筑牢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四梁八柱。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后,广东省在全国率先于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相继出台《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022年,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原6家成员单位增加至17家,形成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此外,《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一批法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全省非遗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但检查组发现,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知晓率并不高,甚至一些非遗传承人对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是很清楚。此外,普法宣传不够广泛,形式相对单一,仅在部分时间节点进行宣传,未形成全年持续宣传的态势。因此,在全社会加大普法力度是当务之急。
打造城市非遗会客厅
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广州,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间,都流淌着人们的城市记忆。位于荔湾的永庆坊街巷中,广府文化的“乡愁”印记更是随处可见,一横一纵中有着述不尽的西关故事。
6月4日,检查组一行来到永庆坊“非遗街区”。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建于1931年,分布着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十几处古迹。2016年,永庆坊启动“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成为广州城市更新的范例。2020年8月,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在永庆坊开市,向散落城中的非遗传承人吹响了“集结号”,广彩、广绣、珐琅等12个非遗大师工作室陆续进驻。这些非遗工作室集制作、展示、销售、体验、交流、研究于一体,每一间都是一座“微型博物馆”。
“微改造”后的永庆坊,陆续开展一系列非遗传统与新潮结合的特色演出和多种体验课,生动展现岭南非遗文化的创新成果,人们可以在这里一站式体验各种非遗项目。大批游客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专门来此“打卡”,非遗正以一种更新更潮的模样回归现代。
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的工作室就位于“非遗街区”。他多年从事醒狮文化的推广传承,不仅开办青少年培训班、做文创产品,还将醒狮带到国外,担任电影《醒狮少年》的指导。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安排学醒狮操、手工DIY画醒狮脸谱、3D狮头打印绘制、纸品狮头拼装等,还开发了醒狮体感机器人、VR/AR醒狮等,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
几步之遥,就是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新元的工作室。穿针、引线、起针、收针……这位“80后”“男绣娘”可谓技艺了得。王新元将作品上线到数字藏品平台,把广绣的技艺通过科技手段展示在全球人民的视野里,新的模式让非遗传播的边界变得“无限大”。
实际上,如何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新命题。
近年来,广东把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整合非遗资源,一大批非遗在传承与创新融合交汇中焕发新机。各地通过夯实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和分类保护。除了永庆坊非遗街区,还建设了深圳“非遗在社区”、潮州古城牌坊街非遗集聚区、江门赤坎古镇非遗街区等多个非遗集群,通过建设非遗街区、非遗工坊,创新非遗产业,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拉近传统文化和都市生活的距离。
加强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
在岭南地区,若外感风寒或感染流感,大多数人会买一盒小柴胡颗粒,几杯汤剂下肚,很是好用。白云山小柴胡传承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医药工艺之一,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6月3日,检查组一行来到广药集团。这里是全国最大制药企业和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拥有白云山、康美药业两家上市公司和陈李济、王老吉等12家中华老字号,是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旗下的王老吉凉茶早在2006年5月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保婴丹、康美人参炮制技艺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
截至目前,广东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10个,如岭南陈氏针法、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省级项目39个,如岭南火针疗法、岭南传统天灸疗法、罗浮山风湿膏药制作技艺等;此外,还有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个,省级4个;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31人。但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创馆馆长蓝韶清看来,传统医药类非遗工作仍有待加强。
“传统医药申报非遗其实是最适合的。但据统计,目前国家级非遗3610项名录中,传统医药只有182项,占5.04%,16166项省级非遗名录中,传统医药类只有775项,占4.79%,占比都非常低,与其影响力不成正比。”从事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工作十多年的蓝韶清分析认为,一方面是相关主管部门还没有花大力气抓,从业人员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够。另一方面,目前传统医药分类比较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比如,在项目分类中,既有中医诊法,又有中医诊疗法,两者的区分没有明确。鉴于此,他建议能进一步在法律政策层面对相关问题予以明确。
广东省相关部门则建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中医药非遗保护和推广中。同时,创新宣传方式,举办公众参与度高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以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和参与。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6/t20240618_4374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