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已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根据《山东省地方立法条例》规定,现将《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全文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各界人士可以直接将意见和建议发送至fagongwei@126.com,也可以寄送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济南市历下区院前街1号,邮编:250011),并在信封上注明《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1年10月30日。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1年9月30日
关于《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的说明
——2021年9月27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 刘中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客水依赖程度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现阶段我省的基本省情,也是制约我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缺水之困,节水是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新的战略部署,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等目标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节水工作的高度重视,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早在2003年省政府就出台了《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省政府第160号令,分别于2012年、2018年进行了两次修正),对规范居民用水、倡导节约用水起到了积极作用;重点领域节水成效明显,节水载体建设成果丰硕,取用水管控不断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渐入人心,各地在节约用水工作中也探索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我省节约用水工作推动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监管职责不清;二是节水措施不系统,部分行业节水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节水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社会节水内生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水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节水工程体系不完善、高耗水行业占比大、非常规水利用率偏低、节水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全社会节水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因此,通过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解决我省节约用水工作存在的问题,巩固节约用水工作取得的成效,十分必要。
二、起草过程
《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2021年度一类立法项目。为做好立法工作,省水利厅于去年初即着手草案的调研起草工作,在深入学习、广泛调查、系统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草案初稿。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司法厅、省水利厅共同组成立法起草小组,对草案初稿进行研究论证,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发送省直20个部门、单位征求意见。4月,起草小组赴淄博、烟台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节约用水工作中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起草小组还组织水利、法学方面的专家对相关制度设计进行专项研究论证,并征求了有关行业协会和部分用水企业的意见。起草小组结合各方面意见,对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草案会签稿,经省水利厅厅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送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等17个部门会签,并征求了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等4个单位的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省水利厅修改形成草案送审稿,按立法程序送请省司法厅审查。为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建议,省司法厅通过山东省司法行政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书面征求了16市人民政府的意见。8月,省司法厅根据各部门、单位的会签意见和社会各界的修改建议,对草案进行了全面审查修改,对各部门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了充分协商,最终达成一致。8月30日,经省政府第1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形成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草案共七章五十一条,主要规范了节水规划与计划、节水管理、节水措施、保障措施等内容。
(一)关于节水规划和用水计划的问题
破解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就要把握好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把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贯穿于治水的全过程,促进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条例》草案一是确定了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确定的控制目标和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制度;二是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节水规划和当地水资源状况,编制本级节约用水规划;三是明确了计划用水机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四是规定了用水计划核定、下达的主体与程序等。
(二)关于节水管理制度的问题
水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替代,在节约用水工作中,不仅政府要做到管理严格到位,而且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条例》草案总结我省多年来节水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明确了节约用水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制定节水标准、开展节水评价、编制用水定额、推行用水计量、开展水平衡测试、限制高耗水行业等;同时,学习借鉴外省经验,通过建立水效标识制度、节水产品认证、差异化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市场手段,推动节水工作创新发展。
(三)关于行业领域节水措施问题
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做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用水效率是关键。《条例》草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务实管用的原则,规定了有关行业和领域的节水关键措施,主要包括: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技术等方面,规定了农业节水措施;从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水耗等方面,规定了工业节水措施;从高耗水服务业节水、园林绿化节水、建筑业节水等方面,规定了服务业和城市居民生活节水措施。同时,还对再生水、雨水、海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作出了相应规定。
(四)关于保障措施问题
节约用水工作是推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条例》草案总结我省节约用水工作的实践经验,借鉴外省市的先进做法,重点规定了节水投入机制、农业用水补贴、税费扶持、合同节水、水效领跑者、财政支持等保障措施。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完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对节约用水项目给予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对水效领跑者、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或者资金扶持。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草案,请予审议。
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
(草 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与计划
第三章 节水管理
第四章 节水措施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对流域水资源节约利用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节约用水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总量控制、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用水机制。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将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节约用水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资金投入和激励奖励机制,健全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节约用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教育、科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海洋、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节约用水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节约用水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利用,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节水技术研究,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研制和开发节水技术产品并推广应用。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将节水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内容,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计划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科学配置地表水,积极利用外调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合理使用非常规水,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体系,根据上级确定的控制目标、本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根据上级节约用水规划,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状况,编制本行政区域节约用水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节约用水规划应当包括水资源状况评价、节约用水潜力分析以及节约用水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条 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单位和个人,以及由供水单位供水且年用水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非居民用水单位和个人,实行计划用水管理。
前款规定的一定规模,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当地节约用水工作需要合理确定。
第十一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计划应当根据行业用水定额、用水需求、近三年实际用水情况以及取水许可水量或者供水单位供水能力等进行核定。
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计划,由取水口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其他用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计划由供水主管部门下达,并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对取用多种水源的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分别核定并下达用水计划。
第十二条 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影响正常供水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限制用水措施,临时压减用水计划,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第三章 节水管理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节约用水规划和本行业用水实际,拟定节水地方标准,经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并发布实施。
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业制定节约用水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第十四条 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并适时修订本行业省级用水定额,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并发布实施。
有关部门编制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取水许可审批、计划用水核定、节约用水评价、节约用水监督检查、节水载体评定等,应当将用水定额作为重要依据。
设区的市可以制定严于国家和省规定的用水定额。
第十五条 涉及取用水的相关规划和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论证应当包括节水评价内容,合理确定用水规模。
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应当定期将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开展情况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实行节水产品认证制度。
用水产品的生产者可以根据国家规定申请节水产品认证,取得节水产品认证证书,使用节水产品认证标志。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节水产品认证标志。
通过节水产品认证的,应当优先列入政府采购名录,按照有关规定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
第十七条 实行水效标识制度。
列入国家实施水效标识产品目录的产品,其生产者或者进口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注水效标识,并对水效标识以及相关信息的准确性负责。
禁止销售应当标注而未标注水效标识的产品,禁止伪造、冒用水效标识或者利用水效标识进行虚假宣传。
第十八条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高耗水设备、产品或者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
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名录。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用水节水统计调查制度,健全用水节水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方法,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并定期公布统计信息。
第二十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监督机制,将年取用水量达到国家、省和设区的市规定规模的用水单位纳入重点用水单位名录,进行重点监控。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节约用水工作的需要,建立县级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
第二十一条 设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水平衡测试制度,引导和规范用水单位开展水平衡测试。水平衡测试结果可以作为用水单位申请或者调整用水计划、申报或者复核节约用水载体等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包含配套建设的节水设施验收。节水设施未建成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使用。
本条所称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器具、工艺、设备、计量设施、再生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建筑中水利用系统等。
第二十三条 除国家和省规定的免征水资源税、免缴水费的情形外,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水资源税、水费。
第二十四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安装用水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未安装计量设施或者已安装的计量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其取用水量按照取用水设施满负荷取用水量计算。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用水的用途分别安装计量设施。未区分用途安装计量设施的,按照用水类别中最高水价或者水资源税标准计征。
新建、改建、扩建灌区、泵站、机井以及规模化农业生产等农业建设项目,应当配备必要的用水计量设施。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区分不同用水,实行差异化水价。
农业用水执行农业水价。农业水价应当统筹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制定农业水价,原则上不低于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洗车、洗浴、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等特种用水行业的用水执行特种水价。特种用水行业的范围,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再生水水价应当根据其水质、成本以及用途、用量等因素,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六条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集中供水的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逐步推行阶梯水价。
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取水资源税、水费制度。
第四章 节水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规模,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再生水、集蓄雨水、淡化海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优化用水结构,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
第二十八条 工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统筹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工业间接冷却水、冷凝水、尾水等应当循环使用或者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以水为主要原料的饮用水和饮料生产企业以及现场制售饮用水的经营者,应当采用节水技术和工艺,产水率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等高耗水工业企业应当加强节水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水耗;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工业企业,其单位产品水耗应当符合用水定额先进值。
第二十九条 依法设立的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域的规划布局,应当统筹供水、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区内用水单位间用水的串联使用和循环利用。
前款规定的产业集聚区域应当统一进行区域水资源论证;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应当创新审批机制、优化审批流程,为区域内用水单位和个人办理取水许可提供便利。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和推动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的合理调整,健全完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体系,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型农业示范区和节水型灌区。
第三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推广节约用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加强节水工程与农机、农艺、生物等措施相结合,提高用水效率。
新建农业灌溉设施应当符合节水灌溉标准;已建成的灌溉设施不符合节水灌溉标准的,应当逐步进行更新改造。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应当推广先进的节水养殖技术。
农业产业园区的尾水应当循环利用。
第三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维护改造,减少供水漏损。供水管网漏损率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超标准的部分不得计入供水定价成本。
第三十三条 工业和民用建筑应当采取水循环使用、梯级利用、分质利用等措施,优先采用国家和省鼓励使用的节水产品和设备。
经营洗车、洗浴、游泳、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和宾馆等服务业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节水措施,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并对废水进行综合利用。
第三十四条 城市园林绿化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先选择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推广使用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方式。
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消防等公共给水设施产权人,应当加强公共给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防止跑水、漏水。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再生水输配管网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应当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工艺,提高水质标准。
再生水输配管网覆盖区域内或者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工业企业、绿化环卫、生态景观、建筑施工、农田灌溉等,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优先使用再生水。
宾馆、饭店、商场等综合性设施、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住宅小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再生水设施。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建设雨水滞渗、净化、利用、调蓄和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并采取雨污分流、渗透路面、地表水径流控制和雨水综合利用等措施,保护自然水系与修复生态,提高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雨水集蓄利用。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个人建设集雨水窖、水池、塘坝等蓄水工程。
第三十七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科学制定海水综合利用计划,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和装备,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
鼓励工业企业优先使用海水或者淡化海水。
第三十八条 鼓励微咸水丰富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发展适宜农作物或者产业。
矿山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加大疏干排水的回收利用,减少直接外排。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节约用水投入机制,加大节约用水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节水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以及节约用水的重点项目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节约用水产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与节约用水成效、农业水价水平、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完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税务等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节约用水项目给予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
鼓励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开发符合节约用水项目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对符合条件的节约用水项目,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第四十二条 鼓励节水服务机构与用水单位签订节水管理合同,提供节约用水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资金支持、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企业、校园等建设,在用水产品、用水企业、灌区和公共机构中培育水效领跑者。
第四十四条 对下列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或者资金扶持:
(一)水效领跑者或者在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
(二)在非常规水开发利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研究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供水、用水单位节约用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或者冒用节水产品认证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一倍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工业间接冷却水、冷凝水、尾水未按照规定循环使用或者回收利用,直接排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以水为主要原料的饮用水和饮料生产企业以及现场制售饮用水的经营者,产水率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节约用水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原文链接:http://www.sdrd.gov.cn/articles/ch00023/202109/1f85a970-be92-42cb-8cae-6151619edfa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