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开展2024年中医药看江西活动情况的报告
——2024年11月26日在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 王水平
省人大常委会: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我省是中医药大省,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省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启动开展中医药看江西专题监督活动,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拟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通过连续监督,全面了解我省中医药领域的政策保障、服务能力、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文化传承和康养融合等情况,促进江西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扩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活动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活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活动主题,采取实地调研、代表视察、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一系列工作,呈现4个特点。一是总体活动与年度活动相统一。3月,起草印发活动总体方案和2024年活动方案,成立活动协调小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伟担任组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全体组成人员、部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卫生健康、中医药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成员,并邀请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4月,召开动员部署会,对总体活动和今年活动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统筹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实地调研与代表视察相结合。4月至9月,先后赴抚州、吉安、南昌、九江、宜春等设区的市和赣江新区开展调研,并赴云南、广东、吉林三省学习考察,召开多类别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10月上旬,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赴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江中药谷和江西中医药大学视察中医药研发、生产等情况,并听取省中医药局等11个部门和单位的情况汇报。三是省级层面与基层活动相联动。省中医药局等部门将活动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深度参与相关工作。省直单位之间加强对接协调,形成合力。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九江、宜春、抚州和萍乡湘东区等3市6县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开展相关活动,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四是常规监督与课题研究相促进。在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的基础上,注重深入基层走访座谈和开展“一对一”访谈。在江西数字人大开设活动专栏宣介有关政策、征求社会意见,借力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的同时,组织专家就“完善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开展课题研究,形成课题报告,为活动深入开展提供支撑。通过活动开展,在全省营造了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和成效
我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名医辈出,杏林文化、旴江医学、庐陵中医流派传承千年,“樟帮”“建昌帮”中药炮制独具特色,热敏灸技术享誉世界,已建立完整的中医药种植、加工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是全国七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省(市)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医药产业列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作为1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和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2023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营收873.28亿元,其中中药产业营收294.1亿元,占比33.6%;医药行业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63个,其中中药品种37个,占比近60%。
(一)中医药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建立健全省级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工作制度,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打造中医药治未病传承创新发展新高地、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南城“建昌帮”中医药振兴发展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方案。在九江等3市6县探索中医药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先行先试,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加强中医药发展投入保障,2022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森林药材种植省级补助资金2.48亿元;2023年省财政下达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补助资金2.2亿元,较上年增长37.5%;截至今年9月,省财政发行新增专项债券9.86亿元,支持全省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中药材品质建设有效推进
逐步推广中药材规范种植,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促进中药材量质提升。一是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培育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围绕“赣十味”“赣食十味”等道地、特色中药材品种,建设66个“定制药园”,居全国前列。打造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环鄱阳湖药食同源药材三大优势产区,推动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长,2023年种植面积371.85万亩,较2019年的185.41万亩实现倍增。宜春大力推行樟树“541”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主导经营、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三方按5∶4∶1比例分红),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中药材产销无缝对接。二是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以赣产道地特色大宗中药材品种为重点,建立重点中药材品种追溯体系35个,实现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物流全过程监管,形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闭环,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三是优化中药材标准体系。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焦大宗道地中药饮片、优势中药产品等重点领域,制定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药标准化成果广泛应用与采纳。目前,已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121项,制定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4项和地方标准15项。
(三)中医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共建、共创、共享,有效实现产业集群能级提升。一是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樟树医药、袁州医药、赣州章贡生物医药、峡江生物医药、永丰生物医药大健康、南昌小蓝医药等6个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集群,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樟树“中国药都”建设,形成“一城一都多园”的总体产业布局。2022年以来,实施中医药领域重大项目49项,竣工44项,投产比例达90%。二是打造中药产业名企。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中药材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地方优势特色产业9个。目前全省中药行业规上企业173家,济民可信、青峰药业和仁和集团、华润江中分别在处方药、OTC领域有较高知名度,济民可信等3家企业进入2023年度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三是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举办4届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以传统医学交流促进医药产业合作。参与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助推中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协同发展。遴选首批3条省级康养旅游线路,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55家,九江市高标准建设庐山杏林文化产业园,推动中医药向康养旅游等领域跨界延伸。开展铁皮石斛、杜仲叶、灵芝等食药物质研究,23家企业获批食药物质试点生产企业。成立全国首个食疗养生产业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唱响“天下赣食”品牌。
(四)中医药产业科技支撑实现突破
坚持“科研即产业”理念,推动创新要素向中医药产业加速集聚。一是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省获批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赣江中药创新中心、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9个中医药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院士工作站3个、省部级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90个,并组建省级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二是开展中医药领域技术攻关。推动儿童中药、中药新药、中医针灸等江西特色中医药科技创新需求纳入国家中医药攻关任务清单。推广运用“揭榜挂帅”方式申报国家中医药领域科技项目。推进中药新药研制,2023年I类新药枳实黄酮片获准上市,成为继1987年“金水宝胶囊”之后第二个I类上市新药。《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昌帮“五炆四附”炮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从“书柜”走向“货柜”。推介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创盈科技产业集团签署“温肺化纤颗粒”科技成果开发转让协议,转让金额3000万元。截至今年8月,我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累计汇集包括中医药领域在内的科技成果2.3万余项、技术专家5.2万余人。
三、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任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大品种中药材种植规模和质量还不足
我省有野生中药资源3043种,其中“三子一壳”(车前子、栀子、吴茱萸、枳壳)等道地、特色和大品种中药材40多种,但总体规模不够。比如,2023年我省主要品种种植总产值不到160亿元,而云南田三七、吉林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的综合产值分别达3351.5亿元、708.5亿元、290亿元。同时,种植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源头监管,部分药农未能严格按照道地药材有关规范进行科学种植;有关主管部门专职人员少、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对中药材规范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科学指导服务不足,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二)中药产业市场经营面临不少困难
我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200亿元,其中工业营收580亿元。但受终端需求不振、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方面影响,中药行业营收持续下滑。今年1至8月,全省中药(工业)产业营收177.15亿元,同比下降0.87%。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药材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加重了企业经营困难。中药材产品深加工不足,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特色药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产业规模不大,在全国叫得响的过硬品牌较少,在市场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部分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滞后,治理机制不健全、运营管理效率较低。同时,中药材供应和需求信息不对称,企业或药农在种植品种上存在盲目性,跟风现象较多,行业缺乏专业机构统一调配,市场信息不灵,抵御风险能力差。有的药材品种过量种植,增产不增收;有的药材供应不上,比如江中药业、青峰药业的原料采购主要在省外,多数企业的省外原材料采购占比超四成。
(三)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组成成分多样,作用机制复杂,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我省中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居全国中等水平,总体创新能力还不足。中药材原创性研发成果不多,中药新品研发能力不强,老品种多、新品种少,大品种二次开发活力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信心和动力不足,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体系还不完备,支撑平台不足,医药产业园普遍存在研发、检测、试验、孵化、融合等公共服务功能薄弱的问题,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自2020年起,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逐年下滑。2023年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50强中,我省仅有济民可信和江中药业上榜。
(四)中医药产业链融合度还不高
中医药产业链条长,统筹协调难度大。目前,我省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医药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契合度还不高,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的对接和协同发展上还存在差距。比如企业有需求,但找不到相应的解决方案;高校有成果,但不能够及时有效转化;群众有需求,但产业发展跟不上;企业资金短缺与大量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并存等。中医药服务业市场规模较小,重点品种在外省销量好于本省,对本省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锚定目标不放松,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使其与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一)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上台阶
围绕“赣十味”“赣食十味”等赣产道地中药材,推进以质量为基础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重点依托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环鄱阳湖药食同源药材三大药材产区,高标准建设赣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优化公益林、天然林区划,释放森林药材发展空间,着重发展赣产道地药材以及灵芝、黄精、茯苓等药食同源药材。基于中药材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原生环境,示范推广中药材间套作栽培、轮作栽培、林下栽培、仿野生栽培等系列生态种植模式。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强化中药材质量监测,实现重点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物流全程质量动态追溯。
(二)积极破解中药产业市场化经营难题
围绕提升赣产道地药材市场竞争力、促进药品创新研发、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人才金融要素保障支撑等,研究制定支持性政策,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从省级层面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统筹和指导。支持中医药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融合、收购重组等方式壮大规模、丰富品种,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樟树“中国药都”建设,以及袁州、南昌、章贡、峡江、永丰等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带动产业集群升级,提高应对市场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依托南方林产交易所林业要素交易平台设立中药材子版块,促进产销对接。加快现代中医药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物流协调发展。推动赣产中药材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加大区域特色药材的宣传推广力度,打造赣产中药材品牌。
(三)加力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中医药领域省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宜春学院成立药学院,加快推进江西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围绕中医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围绕解决影响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优势资源重组,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药产业体系。加强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才引育支持,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力度,推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平台、人才和项目一体化布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我省传统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独家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开展中药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和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及其产业化研究,努力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扩大设立中医药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不断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链条
树立“大产业”思维,推进中医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壮大以中药加工制造为龙头、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两翼的产业链,推动中药材种、产、销协同发展。深化落实“医药产业链”行动计划,依托链长制强化链式服务,构建以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动力、服务链为催化、资金链为保障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带动重点企业、园区、项目、平台、资本融入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创新农企合作模式,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等新模式,保障中成药品种和中药饮片生产原料的省内供应数量及质量。结合区域特色中药资源,拓展药食同源类产品加工利用,鼓励功能健康食品、药膳、添加剂、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中药大健康产品及相关大健康衍生产品的科研开发。构建“中医药+保健、食品、旅游、美妆”等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中医药产业整体发展质效和水平。
原文链接:https://jxrd.jxnews.com.cn/system/2024/12/16/02073096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