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状元的现代觉醒
宜兰书颖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这副楹联还在,带着旧时的光阴。晚清状元夏同龢亲笔写的“状元第”还在,带着旧时的光阴。
只是,时光过去了百年。
曾有诗人如是写道:“皇天后土,摇曳的风/吹醒一个世纪前的梦/黔之东南,在狮子山下高枧堡/你纸上激扬的文字,一一醒来。”
夏同龢与康熙年间武状元福泉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赵以炯、遵义探花杨兆麟合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出生于麻江县高枧的夏同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主要内核就是开放包容和自我革新,与西方文明的逐利本性所造成的狭隘格局相比,中华文明的胸襟要宽广得多。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源远流长,虽然历经沧桑,最后却脱胎换骨,迎来新生。
是的,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难能可贵之处。当我走近一位清末状元,尝试按图索骥追寻其在那个风雨如晦多灾多难的腐朽时代勇敢地自我革新、热烈地拥抱现代文明的觉醒路径时,我更加坚定文化的自信。
这个清末状元就是夏同龢。夏同龢,贵州省麻江县高枧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科举,被光绪皇帝钦点为戊戌科状元。
日前,应麻江县作协邀请,天柱县作协一行十余人前往麻江采风交流。本人有幸忝列其中。此次采风的主要内容,就是参观状元故里。状元故里所在的高枧村距离麻江县城约6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虽然天气不佳,天空阴沉沉的,但我们采风组一行个个兴高采烈、 精神抖擞。状元文化的神秘早已驱散因天公不美而笼罩在心头的压抑。怀着仰慕之情,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近距离感受了一代状元自我革命的觉醒人生。
让历史倒回1898年,那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印记的一年。这一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在目睹大清帝国日益衰朽,成为西方列强竞相掠夺瓜分的悲惨现状后,痛定思痛,决心变法图强。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维新派人士的支持下,光绪皇帝毅然发布《定国是诏》,拉开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大幕。然而,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帝国顽固派的绞杀下,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宝贵的枯木逢春革新良机,继续在腐朽的泥淖中挣扎沉沦。
面对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大清帝国,作为帝国的新科状元,夏同龢应该深有感触。国家的危亡、政治的腐败、人民的赤贫,肯定像无数钢针一般,刺于年轻才子的心上。这个从云贵高原莽莽大山中走出去的帝国翰林院修撰,在无数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苦苦思索。几经踌躇后,这位帝国出类拔萃的状元最终勇敢地放下心理包袱,决定前往日本,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治国理念。
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彼时的大清帝国,在经历数百年的闭关锁国后,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暮气沉沉的衰朽霉味。坐井观天、因循守旧、自傲自大、僵化腐败,成为帝国最鲜明的特征。帝国的统治阶级,彻底泯灭了自我革新的基因,只需轻轻一推,帝国空荡荡的腐朽架子就哗啦啦地解体坍塌。即便如此,帝国的统治阶级仍然醉生梦死、饮鸩止渴,任何维新思想之吉光片羽,皆为其所不容。因此,“戊戌变法”昙花一现,甲午一战一败涂地,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在苟延残喘中进入倒计时。此刻的夏同龢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并没有被帝国的腐朽淤泥所污染,从而随波逐流,自甘沉沦。他放下帝国状元的架子,师夷之长,为我所用,他在异国他乡一定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也许,在帝国的那些顽固派看来,这种决定无疑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耻辱之事,但夏同龢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他始终明白,树挪死,人挪活。这片腐败的土地已然汲取不到任何新的营养,就得换个地方寻找新的出路。作别旧思想,与腐朽阶级决裂,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求学,虽说是一种冒险,但更多是觉醒,这种自我革新的觉醒,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来支撑的。
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由此,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人。在日期间,夏同龢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所著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同时,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专著之一。回国后,夏同龢创办了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该学堂是中国最早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之后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创始议员,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去职。民国十四年(1925年)辞世。
在中国12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中,一共诞生了大约700多位文、武状元,但名垂青史者寥寥无几,夏同龢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固然与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息息相关,但夏同龢的自我革新和开放包容精神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也因此与张謇一起成为清末状元的两朵奇葩。
纵观夏同龢的一生,作为大清帝国的一个状元郎,他没有被时代的陈腐思想所同化,守着一幢枯朽的老屋醉生梦死,而是勇敢地敞开怀抱,积极地投入现代文明,努力将自己改造成一个现代文明人,这种兼容并包、敢于革新的精神,是那个暗夜沉沉的时代,艰难发出的一束希望之光。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5115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