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白花村:杨老二回乡
杨老二的本名就是杨老二,他身份证上就是这么写的。白花村的村民是这样识别他的:那个头顶上扎“揪揪”的就是杨老二;车牌尾号是“711”的就是杨老二。他们私底下还称杨老二为“杨百万”。
杨老二是穿青人,白花村不是他出生的地方。他母亲早逝,父亲与白花村的一名妇女结了婚,将他扔给年迈的奶奶照顾。年幼的杨老二经历了种种波折,最终仍无法与父亲团圆,读了一年多的书,便独自去城里打工了。
虽然只有12岁,但杨老二显得比同龄人成熟许多。他在一家做汽车美容的厂干了几年,有了积蓄后便向更远的地方走去,走过大半个中国,终于在广东找到了落脚地。
他在一个宵夜摊上遇到了一位开工厂的老板,一番攀谈下来,竟为自己觅得一份做酒店装修销售的工作。凭借能说会道和丰富的社会经历,年纪轻轻的杨老二业务能力让老板大加赞赏,不仅升他做主管,还配了两个助手协助这位不懂电脑的年轻人跑业务。
20岁左右,杨老二回乡了,是玉山镇政府工作人员打电话来叫他回去的,他的父亲得了重病。
回到阔别近10年的村庄,杨老二看到村里有了些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没有变——村民们看他的眼神。他们都不说话,也不愿和他对视,但从这些人身旁走过时,仍能感觉到身上被刀子刮了一下似的。
他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看他,一个消失了近10年的人突然回村,改变的可不仅仅是容貌。到了父亲住的房子里,杨老二更明白那些眼神的含义。这屋子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而这房子还是村里利用扶贫政策帮父亲修的。
杨老二挣来的钱全用来给父亲治病了。5年后的某一天,正在贵阳跑业务的杨老二接到村里的电话,通知他父亲已经离世。杨老二带着妻儿回到村中,为父亲操办丧事。深夜的白花村,杨老二家的灵堂亮着幽幽灯光,屋里静悄悄的,完全没有农村白事的喧嚣。父亲的灵前只有5个人,杨老二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以及继母。4天里,只有几个村民短暂出现过,送了帛金便匆匆离开。而杨老二则4天都没有睡觉,日夜守在灵前,向陌生的父亲做最后的告别。
父亲的离世让一些人失去了焦点,便将关注都转移到杨老二身上,他怪异的发型、张扬的作风,都成了一些人评判的标准:“这个杨老二也完蛋了。”
父亲去世一年后,杨老二开着新车回到村里,4个圈的车标刺得人眼睛发酸。杨老二的耳朵里钻进了一些声音,说道:“肯定是租来撑面子的吧。”他并不理会这些嘈杂的声音。杨老二在附近的城市承包了一家工厂,回到村里贴出招聘告示。不少人跟着杨老二在厂里挣了钱,荷包满了,话也少了许多。
村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剧烈。脱贫攻坚工作在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里遍布每个角落,村里开始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少数民族文化广场等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白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外经营工厂的杨老二更想回乡了,他认为这是一个抹去那些眼神的机会。他爬上几座山,又来到河边,从未如此认真地观察过这个陌生却也熟悉的村庄。漫山绿树、河流清澈,白花村处处散发着自然的生机。“这是个搞生态养殖的好地方。”他心里盘算着。
杨老二去往广西偷师学艺。2018年,他再次回到白花村,流转了30亩土地,建起了特禽养殖场。
“养这些鸡也能挣钱?别被饿死了噢。”村民们见这些长相奇怪的鸡,无不冷嘲热讽道。
杨老二依旧没有理会,只管干自己的活儿。最终,嘲讽的声音仿佛随着他销往各地的鸡一起远去。此后的几年里,杨老二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当地村委会、驻村干部、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了不少支持和服务。2019年,新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康文,还动员他带着村民们一起干。
几经动员后,杨老二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他把鸡苗发放给村民们,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户,他也不计较成本,让对方先养殖,他再来回收。发放鸡苗之后,他还全程跟踪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大家如何养殖这些特殊禽类。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杨老二积累了广阔的人脉,不仅养殖的特禽不愁销路,还能把普通的鸡蛋、鹅蛋卖出个好价钱。渐渐的,村民们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就来找他,他统统照单全收,有时甚至会给出比市场价更高的价格。从小就浸泡在网络世界中的他,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每周六下午都会花3个小时,在QQ上直播销售村里的鸡蛋、腊肉等农产品。
2021年1月1日,杨老二的凤歌鱼舞生态农庄开业。他并没有大摆宴席,只是说请村民们一起吃顿饭。结果,不仅几乎全村人都自发前来祝贺,还有许多其他乡镇的朋友也纷纷前来捧场,那一整天他都忙得脚不沾地。他网购了600把雨伞,印上了农庄的名字和电话,送给一些朋友,也想借此做一做推广。
农庄就在公路边,他几乎每天都待在这里,那些步行走向村外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吸引了他的注意。眼看孩子们连把伞都没有,杨老二想了想,翻出那些尚未送完的伞,用喷漆覆盖掉宣传信息,然后一股脑儿地都送给了学生们。
这还不够。他又开来新换的越野车,把无父母看管的孩子们都招呼上了他的车。“记住,我的车牌号711。”他对孩子们的父母说,“以后我接送他们上下学。”
2021年是杨老二正式回到白花村创业的第4年,一个农庄、两个养殖场,还有带动养殖的数百位村民,但这些并不是他的终点。这一年的秋天,杨老二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他前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去学习的中式烹调师证。他说他还有很多事想做,把农庄的菜做好,还想在农庄里搞一个照顾留守未成年人的地方,不仅负责帮忙接送,还能帮忙照顾。
“为什么要做这些?”我应该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
“可能因为我自己吃过那些苦,就特别不愿意看到别人有和我一样的遭遇吧。”杨老二甩了甩头顶的小“揪揪”,故作潇洒地说。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4979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河南睢县“志愿服务乡...
2024-12-25念好“四字诀” 写...
2024-12-24同仁市人大开展“七个...
2024-12-24同仁市扎实推进人大机...
2024-12-24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
2024-12-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